書名:費利曼
費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一位猶太裔的美國人,亦出自於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體系,繼凱因斯學派之後的一種新發揮。並於1976年11月4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獎講演的題目為:【通貨膨脹與失業】〈Inflation & Unemployment〉。
他的重大貢獻在於1930年代~現代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自由企業制度之存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其對於自由企業的篤信,以及其認為此種理念仍適用於為一個高度工業化、且富有組織性的社會作雄健的辯護,就使他成為美國與其他各國之企業界人士所最欽仰的經濟學家。
自194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早期,費利曼為國民經濟研究院撰寫了一本【消費函數的一種理論】,此書與【美國貨幣史】成為他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要依據。
對費利曼影響最大的四位教授分別為:范納、奈特、沙門斯、與閔滋。而奈特與范納兩人之所同的是~都繼續堅持【新古典價格】的主要信條。
他於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設立了一個“貨幣與銀行研究工作室”,且於1956年刊出初步的研究成果:【貨幣數量學說之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並自己為該書寫了一篇導論:【貨幣數量學說的重述】。
他指出:「【數量學說】自始就是一種對貨幣之需求的理論。它不是一種產量或者貨幣所得或者價格水準的理論。任何關於這些變數的說明,都需將數量學說與關於貨幣供給以及也許其他因素的特定情況相結合方有可能。」他強調貨幣的功能是在於它能對其持有者提供各種勞務,產生各種效用,使他們得到滿足。從這一觀點看來,我們就須將貨幣的持有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終極財富持有者〈如個人與家庭〉,對他們而言,貨幣是一種資產,也是一種保有財富的方式。另一類是生產性企業,對它們而言,貨幣是一種生產性之勞務的資源,可以用來與其他生產性之勞務相結合,以製成各種產品,供生產性企業銷售。因此,對貨幣之需要的理論是資本理論中的一個特殊課題。〈摘自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