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施建生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1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2644
  • 裝訂:平裝

 

書名:費利曼

 

費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一位猶太裔的美國人,亦出自於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體系,繼凱因斯學派之後的一種新發揮。並於1976年11月4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獎講演的題目為:【通貨膨脹與失業】〈Inflation & Unemployment〉。

 

他的重大貢獻在於1930年代~現代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自由企業制度之存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其對於自由企業的篤信,以及其認為此種理念仍適用於為一個高度工業化、且富有組織性的社會作雄健的辯護,就使他成為美國與其他各國之企業界人士所最欽仰的經濟學家。

自194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早期,費利曼為國民經濟研究院撰寫了一本【消費函數的一種理論】,此書與【美國貨幣史】成為他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要依據。

對費利曼影響最大的四位教授分別為:范納、奈特、沙門斯、與閔滋。而奈特與范納兩人之所同的是~都繼續堅持【新古典價格】的主要信條。

他於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設立了一個“貨幣與銀行研究工作室”,且於1956年刊出初步的研究成果:【貨幣數量學說之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並自己為該書寫了一篇導論:【貨幣數量學說的重述】。

他指出:「【數量學說】自始就是一種對貨幣之需求的理論。它不是一種產量或者貨幣所得或者價格水準的理論。任何關於這些變數的說明,都需將數量學說與關於貨幣供給以及也許其他因素的特定情況相結合方有可能。」他強調貨幣的功能是在於它能對其持有者提供各種勞務,產生各種效用,使他們得到滿足。從這一觀點看來,我們就須將貨幣的持有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終極財富持有者〈如個人與家庭〉,對他們而言,貨幣是一種資產,也是一種保有財富的方式。另一類是生產性企業,對它們而言,貨幣是一種生產性之勞務的資源,可以用來與其他生產性之勞務相結合,以製成各種產品,供生產性企業銷售。因此,對貨幣之需要的理論是資本理論中的一個特殊課題。〈摘自第九章〉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擴大貿易往來 東協與印度簽署自貿協定 (轉貼)

更新日期:2009/08/13 19:19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13日專電)第41屆東南亞國家協會經濟部長會議(AEM)今天召開,歷經六年密集談判,印度與東協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預計2010年生效,這將擴大東協與印度間的貿易往來。

 

泰國商務部長彭席瓦(Pornthiva Nakasai)指出,東協與印度簽署自貿協定是東協再一項的成就,這項協定是東協國家與印度擴大貿易投資的重要機制。

 

 彭席瓦表示,簽署自貿協定也告訴國際經濟社會,東協會員國與印度實現對貿易自由化的承諾。

 

自貿協定明年生效後,東協與印度間的貿易額預計將增加至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9750億元),2008年貿易額約470億美元。東協國家中,泰國是印度第四大進口國。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大道

            丹增嘉措仁波切   講授
            蔣揚仁欽      口譯

    目 錄

 甲、法會前歸敬
 乙、佛法綱要
 丙、正釋(菩提道炬論及菩提道次第攝頌)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衰退,要如何制定企業長期策略?

 

   依照『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的看法,市場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供需的均衡,任何的經濟蕭條,經過一段時間後總會自動復甦,所以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機制。

1900年代初期,如果依照市場機制,在經濟蕭條時,工資應降低,以維持充分就業。但因人們不願被減薪,甚至要求基本工資,於是間接破壞了『市場的(工資)價格機制』導致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拖了10年,失業率不斷攀高。

並且,在大量生產之下,工廠有許多存貨,當經濟蕭條時,存貨賣不出去,工資降得再低,還是不需要工人。然而,如果大家不願接受減薪,又有許多存貨賣不出去,此時的重點便不在供給,而在於需求。不如現今的企業比較能夠變通,以『無薪假』取代失業,只是不需要來工作,當然也沒有薪水。 

 

   1930年代經濟蕭條時,當時凱因斯主張,應由政府擴大需求來帶領供給。當需求增加時,廠商就會投資生產,聘任更多勞工,增加人民的消費能力,形成正向循環。擴大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個:

1、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政策):經濟衰退時,大家愈不敢花錢,反而不利於經濟復甦。譬如台灣發放消費券,或者美國的失業救濟金,目的就在擴大消費需求。

2、擴大投資需求(貨幣政策):如果投資報酬率大過市場貨幣利率,人們就會投資,企業也會借錢投資。所以在經濟蕭條時,央行可以多印鈔票、或是降低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指銀行像央行借款時,必須支付給央行的利息),以較低的利息借錢給銀行或企業去投資,讓銀行降低放款利率,以刺激總投資量。

3、政府支出需求(財政政策):政府可經由擴大公共建設(如造橋鋪路等)來刺激需求,當政府支出增加,也帶動民間對勞動力的需求。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一個區域貿易協定,意義是未來這架構將只適用於台灣與中國之間,屬於雙邊的自由貿易。將影響你我未來10年的工作財富10年是中國巨人給藥(靈藥 or 鴉片)的最長期限10年後貿易雙方的特殊待遇都要取消中國大軍也將長驅直入台灣取捨固然很難但反過來看墨西哥香港的例子也就殷鑑不遠倘若我們不把握這黃金10年發展獨門生意10年大限一到鐘聲響了南瓜馬車一到灰姑娘就被打回原形

 

   所以說,遇小變可採『優勢思維』,遇巨變則應採『歸零思維』。『簽了ECFA有助於台灣跟其他國家簽署FTA,可以分散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問題』(尹啟銘)。『簽FTA是主權國家行為,大陸不會同意台灣跟其他國家進行主權國家行為』(陳博智)。

 

   簽署ECFA的利多(1、企業營收獲利增加,拉抬股價;2、三資匯流,就業增加薪資調帳) 與利空 (1、商品與人力低價進軍,衝擊弱勢;2、對大陸依存度高,變仰人鼻息)。在一個自由貿易的全球架構裡,原本應該公平競爭、貿易條件應該相同,才可以比技術、比成本。但是,在ECFA的框架裡,這些都可以打破,也就是說,中國想要圖利台灣,在兩岸協議的範圍內,可以公然、大膽地圖利台灣。台南學甲鎮再過20多天將有第一批兩百萬顆的虱目魚丸賣到深圳去,售價是台灣的將近3倍。今年上半年,原本面板廠產能利用率只剩下3至5成,在中國政府登高一呼下,上千億的訂單湧入,硬是把面板廠的產能利用率拉高到9成,甚至還造成全球缺貨。如果這發生在每個產業,你會怎麼樣?

『東協10國加1』或『加3』,明年起納入零關稅(台灣非會員國,台灣的外銷產業無法享有零關稅)。WTO還是強制規定雙方不能永遠在協商過程,然後你10年內,超過90%商品服務都要免稅,所以政府現在先拿好處,問題是幾年之後,對台灣的壞處統統都要給。也就是說,台灣與大陸之間,最高將有9成的產品免關稅,台灣市場也將對大陸全面開放。屆時大陸的金融業、服務業、餐飲業等也可以進軍台灣,資本規模大的,有可能打倒台灣本土的中小企業,進而收購台灣企業,讓台灣老闆變陸幹。更悲觀的狀況,是大陸的低價勞力,也可能取代台灣人。簽署ECFA,各界持平的看好是『短多長空』。但現在政府急著要拿到中國給的經濟特權,只說了『短多』,不敢談『長空』。台灣的黃金10年,個人和企業能夠做的是,利用中國給台灣的3把泥土:市場、資金、機會,發展出有獨特競爭力的產品,以迎戰未來市場開放以後更大的競爭。

  

   這些來自中國的生存威脅立即而明顯。中國政策變化很大,各種『不公平政策』:關稅貿易障礙、勞動條件、環保政策等,說變就變,要縮就縮,到時台灣只能任人宰制,連討價還價的機會都沒有。像不少印刷電路板(PCB)廠商,就因成本優勢喪失,而移往越南發展。此外,根據經濟部預估,簽ECFA後對毛巾、製鞋、寢具、織襪等,10項內需型、聚落型產業衝擊最大,預計有3500家企業,十萬多人生計,一千億產值受影響。廠商外移中國,國內產能萎縮,就一定減少勞動人力聘雇。依產能萎縮比例計算:『失業』最嚴重的行業集中在電機及電子,再來即農牧業。此外,最令一般大眾擔心的,是『國內薪資』可能因兩岸簽了ECFA而停滯成長,甚至呈現負成長,連白領階級都難以倖免。

消基會歸納,WTO讓台灣市場出現『三多』現象(種類多、選擇多、比較多)。由於市場開放,泰國米、美國牛肉、紐西蘭奇異果、進口車、歐美的奢侈品,都進來了。但ECFA跟WTO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三多』可能變成『三高』(高同質、高替代性、高競爭)。只要掌握住『三品』(品種、品質、品牌)就可以在ECFA中突圍。1、重品質:打造無塵室製作虱目魚丸;2、創品種:8年賠4000萬培育石斑種苗;3、打品牌高價水果形象反催動買氣。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中國的國家政策走,也是台商能賺到錢的關鍵。』

   (過去) 中國經濟著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用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解決13億人口的就業問題。
未來,則引來技術提升中國服務業,即陳德銘口中的『調節構』。
所有企業家也沒想到,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也可以用上這一著。

   過去中國經濟一窮二白,沒有可以用來發展的
資金(複製製造業的成功經驗),缺資金缺技術,中國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高科技企業施行所得稅三免兩減半等政策)。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讓資金流入中國,FDI的資金就好像中國經濟的血液,資金來了、流動了,也就帶動了就業,也帶動了技術,中國人也就學會了製造,讓全世界的製造都變成中國人的生意經。

1、引進來 ─ 學習戰略投資者生意經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和平協議是個讓台灣落入圈套的假議題。因為台灣對中國並不構成武力威脅,若要談和平協議,中共要用撤飛彈來換,而台灣能換的無非是主權。』

 『那只是戰術干擾,戰略上中國已經長驅直入 (指:設定政治議題的框架)』

   陷入兩難的馬政府,一時改打美國牌。暗示:開放美國牛肉內臟進口,也有換取美台談判自由貿易的用意,但民眾的反應卻是不領情。

  『唯一解套的辦法,就是善用台灣內部不同的聲音,讓北京感到兩權相害取其輕,台灣的多元社會,在野黨派應該成為兩岸互動的資產而非障礙。』

◎金融MOU兩岸=11月16日簽訂
Taiwan  buyout (收購台灣=直覺想法)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
   勞動力增長1%,
   生產力便須增長2~2.5%,

因此美國若沒有3%的GDP成長,就沒有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創造新增就業人口所需要的工作機會。

如今全球景氣回暖僅是庫存消化重建所帶動的景氣回升,而不是真正的復甦。

尤其在金融海嘯期間,政府沒有把銀行收歸國有,因此無法促成銀行恢復放款。
如果美國政府當初擴大對銀行的影響力,讓銀行增加放款,經濟會變得更強健。
美國政府向銀行注資數千億美元以後,總統卻還得出面懇求這些銀行放款,而且還遭到拒絕。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化政策的蹣跚不前,迫使台銀因利差太小而陷入艱苦行業之林,亦未能讓業者大步走向國際化,結果使得台灣的銀行多無能力在世界上與國際銀行競爭。

   然而中央銀行為了扶持出口產業,刻意讓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走弱,損害廣大存款人權益;另一方面,並提醒銀行注意融資風險。

   外資方面,不少外資匯入後卻將匯入資金搶購2年期公債,致使其殖利率於今年10月2日甚至低於0.0326%,或者存入活存,意圖明顯;著名的『彭三條』即要求總額高達4千億元,未買股票的外資熱錢,趕快離境。



◎焦點1、
沉痛看職棒假球事件。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世界,以前對台灣而言,只有美國。但現在,台灣只知中國。

   台灣如今的對外政策,好像只有ECFA沒有別的,所謂的對外關傒也只有一個兩岸關傒而已。如果台灣只有中國的話,香港,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

   簽訂CEPA六年之後,香港的經濟最好,人民卻最窮。只簽ECFA,基本上是為了必須顧及到國內市場而仍然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消除出走大陸的障礙;但只簽ECFA,台灣將爆發企業出走潮。根據政府的說法,簽訂ECFA之後 (關稅減免、放寬投資、經濟合作、兩岸經貿制度化) 台灣GDP預估會增加1.7%,增加約34萬個就業機會,但同時也有8萬多人會失業。

  『投資移轉』對台灣殺傷力更大。原因是,許多中小企業內外銷營收的比例是五五波,為避免因為關稅及其它限制而失去台灣的內銷市場,這些企業到目前為止都不敢移到大陸去。而ECFA一簽,大陸產品可以『免稅』回銷台灣,又免去與東協產品競爭的關稅劣勢,這些企業更將大量西進。機械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時,CEPA的確就像強心針一樣,讓香港經濟再次繁榮,成了熱錢追捧中國快速經濟成長的門戶。連台商都被這股龐大的入錢吸引,赴港上市。可惜,熱錢堆出來的香港經濟繁榮,卻沒有讓所有香港人生活變得更好,貧富差距仍然不斷擴大。根據聯合國日前公布的報告與香港自己的統計顯示,香港是亞洲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最高薪階層收入增加了20%;而貧窮率亦高達18%,是近十年來最高的一次。CEPA雖為香港帶來熱錢,但卻無法解決經濟的根本問題。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