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一個區域貿易協定,意義是未來這架構將只適用於台灣與中國之間,屬於雙邊的自由貿易。將影響你我未來10年的工作財富10年是中國巨人給藥(靈藥 or 鴉片)的最長期限10年後貿易雙方的特殊待遇都要取消中國大軍也將長驅直入台灣取捨固然很難但反過來看墨西哥香港的例子也就殷鑑不遠倘若我們不把握這黃金10年發展獨門生意10年大限一到鐘聲響了南瓜馬車一到灰姑娘就被打回原形
所以說,遇小變可採『優勢思維』,遇巨變則應採『歸零思維』。『簽了ECFA有助於台灣跟其他國家簽署FTA,可以分散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問題』(尹啟銘)。『簽FTA是主權國家行為,大陸不會同意台灣跟其他國家進行主權國家行為』(陳博智)。
簽署ECFA的利多(1、企業營收獲利增加,拉抬股價;2、三資匯流,就業增加薪資調帳) 與利空 (1、商品與人力低價進軍,衝擊弱勢;2、對大陸依存度高,變仰人鼻息)。在一個自由貿易的全球架構裡,原本應該公平競爭、貿易條件應該相同,才可以比技術、比成本。但是,在ECFA的框架裡,這些都可以打破,也就是說,中國想要圖利台灣,在兩岸協議的範圍內,可以公然、大膽地圖利台灣。台南學甲鎮再過20多天將有第一批兩百萬顆的虱目魚丸賣到深圳去,售價是台灣的將近3倍。今年上半年,原本面板廠產能利用率只剩下3至5成,在中國政府登高一呼下,上千億的訂單湧入,硬是把面板廠的產能利用率拉高到9成,甚至還造成全球缺貨。如果這發生在每個產業,你會怎麼樣?
『東協10國加1』或『加3』,明年起納入零關稅(台灣非會員國,台灣的外銷產業無法享有零關稅)。WTO還是強制規定雙方不能永遠在協商過程,然後你10年內,超過90%商品服務都要免稅,所以政府現在先拿好處,問題是幾年之後,對台灣的壞處統統都要給。也就是說,台灣與大陸之間,最高將有9成的產品免關稅,台灣市場也將對大陸全面開放。屆時大陸的金融業、服務業、餐飲業等也可以進軍台灣,資本規模大的,有可能打倒台灣本土的中小企業,進而收購台灣企業,讓台灣老闆變陸幹。更悲觀的狀況,是大陸的低價勞力,也可能取代台灣人。簽署ECFA,各界持平的看好是『短多長空』。但現在政府急著要拿到中國給的經濟特權,只說了『短多』,不敢談『長空』。台灣的黃金10年,個人和企業能夠做的是,利用中國給台灣的3把泥土:市場、資金、機會,發展出有獨特競爭力的產品,以迎戰未來市場開放以後更大的競爭。
這些來自中國的生存威脅立即而明顯。中國政策變化很大,各種『不公平政策』:關稅貿易障礙、勞動條件、環保政策等,說變就變,要縮就縮,到時台灣只能任人宰制,連討價還價的機會都沒有。像不少印刷電路板(PCB)廠商,就因成本優勢喪失,而移往越南發展。此外,根據經濟部預估,簽ECFA後對毛巾、製鞋、寢具、織襪等,10項內需型、聚落型產業衝擊最大,預計有3500家企業,十萬多人生計,一千億產值受影響。廠商外移中國,國內產能萎縮,就一定減少勞動人力聘雇。依產能萎縮比例計算:『失業』最嚴重的行業集中在電機及電子,再來即農牧業。此外,最令一般大眾擔心的,是『國內薪資』可能因兩岸簽了ECFA而停滯成長,甚至呈現負成長,連白領階級都難以倖免。
消基會歸納,WTO讓台灣市場出現『三多』現象(種類多、選擇多、比較多)。由於市場開放,泰國米、美國牛肉、紐西蘭奇異果、進口車、歐美的奢侈品,都進來了。但ECFA跟WTO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三多』可能變成『三高』(高同質、高替代性、高競爭)。只要掌握住『三品』(品種、品質、品牌)就可以在ECFA中突圍。1、重品質:打造無塵室製作虱目魚丸;2、創品種:8年賠4000萬培育石斑種苗;3、打品牌高價水果形象反催動買氣。
未來台灣產業不僅面臨替代性的問題,而是這些本土產業從未經歷國際競爭,還沒有能走出去,但中國對手的強大,超乎我們的想像。這樣的衝擊要如何因應?所以,我們要賣什麼東西過去?什麼東西有競爭力?別人沒有的,我們有?就像台灣的聯發科一樣,靠自已的技術實力,攻占中國市場。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如果2個地方有密切往來的話,那這整個地方,同樣能力的勞工,他的工資會拉得比較接近。往來越方便,就會越接近。』價格均等化背後的原因,在於人才、貨物自由流動,ECFA就是讓其自由流通的大門。把握台灣品牌的現有優勢,提高技術門檻,是因應衝擊的不二原則。中小企業要趁這段時間讓自己變大,或是策略聯盟,提高自己的資本規模與門檻,到時候中國企業來了,想併也不是那麼容易併,只能選擇與台灣業者合作,甚至合資的模式。
實際案例中,過去一些小型經濟體與大型經濟體簽署類似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1994年生效的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2004年生效的香港與中國的『更緊密經貿關傒安排』(CEPA)。對墨西哥這個『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的國家來說,至去年(2008)為止,每年出口金額已是當初NAFTA簽訂時的5倍,躋身全球第7大出口國,外國對墨西哥的投資金額也成長3.5倍。但仍有兩個現象存在:1、農民失業,中小企業關門;2、每年有50萬人赴美打工。而香港由CEPA得到的經濟優惠包括:1、從香港出口至中國的產品,關稅逐步降低至零;2、放寬香港服務業進入中國的門檻。過去香港受惠於:房地產、物流、貿易、運輸和勞力密集等簡單行業,但這些是在中國相對落後下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不過,這些行業只具備簡單的產業結構、管理和技術,如今中國已能掌握這些行業,香港還有何優勢可以和中國大陸互補?正如經濟學家郎咸平所提出的問題:香港有什麼優勢產業是珠江三角沒有的?(這個問題不是靠CEPA就可以解決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