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完工後所應請領之照。依我國法令規定,建築物於興建之前應向地
方政府主管機關申請建築執照。因此內政部營建署依據核准資料所統計之
建築執照申請戶數、面積,可視為國內房屋供給量支領先指標;另外,建
築物興建完成之後,也要向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申請使用執照,因此營建署
依據核準資料統計之使用執照核發面積、戶數,可說為營建業完成營造之
目前分類:我ㄉ報告 (44)
- Feb 20 Sat 2010 19:43
何謂『使用執照』?
- Jan 18 Mon 2010 19:49
報告 ~ 企業決策者:組織ㄉ創新 & 決測ㄉ擬定
◎組織的創新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將創新定義為:『創新是致力於企業的經濟或社會潛力面,有目的地進行計畫性改變。』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創新非僅是科技或商業模式上的改變而已。
當企業在進行創新時,除了須兼顧科技與商業平衡外,主要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傳統科技面的研發和新產品開發;另一則是策略面的的商業模式。
A, 商業模式創新(半激進式創新 - 商業模式趨動)~在商業模式3個控桿中有重要改變。
1、價值主張(全新的)
2、供應鏈(改善其關傒)
3、目標顧客(重新定位)
B, 科技創新(半激進式創新 - 科技驅動)~在科技3個控桿中有重要改變。
1、全新的產品與服務(提供)
- Jan 13 Wed 2010 22:11
何謂『使用執照』?
建築完工後所應請領之照。依我國法令規定,建築物於興建之前應向地
方政府主管機關申請建築執照。因此內政部營建署依據核准資料所統計之
建築執照申請戶數、面積,可視為國內房屋供給量支領先指標;另外,建
築物興建完成之後,也要向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申請使用執照,因此營建署
依據核準資料統計之使用執照核發面積、戶數,可說為營建業完成營造之
- Jan 07 Thu 2010 18:14
網路ㄉ 外部性策略
在網路世界中,普及度決定其價值高低,與其 inside out (由內而外),不如 outside in (由外而內),即『外部性』,是一種強化由外而內的策略邏輯。
◎ 外部性(基本上有6點):
1、容易取得:拿得到 (如:Beta與VHS)
2、易於參與:用得上 (如:維基百科)
3、易於信任
4、易於共鳴 (信任+產生共鳴)
5、容易學習:上手 (如:PC)
6、易於交換:交換資訊 (如:Office2007)
- Dec 25 Fri 2009 21:15
淺談 ~ ECFA (之2)
自從加入WTO之後,可發現一個『三多三高』的現象 ─ 三多:種類多、選擇多、比較多;三高:同質性高、高替代性、高競爭。簽訂ECFA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廉價黑心商品充斥、工作機會減少。廉價黑心商品的充斥,將對台灣本土的企業造成威脅。而失業的惡化,將使失業人數由12萬人增加到24萬5千人(特別是工作轉換彈性較低的中高齡勞工)。由於簽了ECFA之後產業外移更快、結構性失業更嚴重的產業包括:
1、汽車業
2、鋼鐵業
3、石化業
4、機械, 工具機業
5、紡織業
比較大陸,中國的雙匯發展(宰豬),年營業額達1,200多億元(為台灣的24倍)。中國的贛南果業(江西特產~膌橙加手機通路)2008年營業額達785億新台幣(相當於台泥的營收)。若大陸資金來台匣門大開,光是中國銀行=38.73兆、交通銀行=15.54兆,兩家加總起來有54.27兆;而台灣的10家銀行加總起來也不過19.73兆。2003年香港簽定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傒的安排)之後,如今貧富差距已創下歷史新高(測量貧富比例的堅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高達0.533)。
由於全球化與區域經濟的興起,產業與工作機會的變化越來越快;除非你懂得如何運用大陸人的錢與資源,可能今天在甲地新增的工作,不到10年,就可能消失。
- Dec 22 Tue 2009 08:37
淺談~ECFA (1)
◎(上海)光明牛乳 → 投資:愛之味(台灣)
◎中國水泥...國產實業→取得台北港散二碼頭的經營權 (台灣最大水泥進口業者,ECFA後省去2.5%~5%進口關稅,並享有中國水泥便宜約20%優勢)
◎中國的青草茶『王老吉』 vs. 台灣的楊桃汁『黑面蔡』
◎中國的礦泉水『農夫山泉』 vs. 統一、悅氏
◎中國的水餃 =0.5元 vs. 台灣冷凍水餃=1.5元
由於ECFA『政策不透明』、『資訊揭露不完整』。一方面(大致上)商品價格敏感的企業較易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我方希望守住的『農工產品關稅』(若)無法守住 .......
(1)、必須在ECFA談判給予的彈性時間內,完成內部調整,拉大與中國低價商品的差距(提高附加價值、轉型),一旦失敗,勢必無法生存。(ps. 本來就面臨中國低價商品的競爭壓力,ECFA簽定之後,中國低價商品一旦大舉進入台灣,成本壓力會更嚴重。)
(2)、雖然沒有面臨大陸進口產品的壓力,也有可能因為ECFA改變市場形態,產生新的經營壓力。(ps. 台灣本地市場新的變化、新的資金、行業與服務需求)
(3)、依『成本思維』→ 進化為『行銷思維』
- Dec 15 Tue 2009 22:25
『都更』的迷思
工商時報 2009. 12. 15
◎ 意見 (個人想法):
課徵『豪宅稅』不外是『富人稅』的一種,其出發點為:不公,根據消費者使用地段、建材,來加以課稅。政府增稅要考量的因素,基本上包
括:政治、經濟、及人民的感受。但現今已將『贈與稅』及『遺產稅』下降,如此這般放大條去抓小條的做法,徒增課稅的複雜度,借問增稅本
身的邏輯為何?若為學術研究,無可厚分;但若要將此放到現實面,實應再再三思。
◎ 剪報心得: 都更(根據都市更新條例, 第11條)申請案件數高達122件,較去年的34件,明顯增加2.6倍,創下歷年來新高。令人玩味的是,中正、大安、
- Dec 12 Sat 2009 22:14
金玉良言
◎ 宜為雨而綢繆
勿臨渴而掘井
◎釋意:不管是什ㄇ時候,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應該要事先為
雨綢謀、事先將事情準備充足,以免真正遇到ㄌ事情ㄉ時候,好像到
ㄌ乾渴ㄉ沙漠一樣就算臨時想掘井喝水ㄝ來不急ㄌ,已難解親身迫切
ㄉ需求ㄌ。這就好比讀書,ㄝ可拿讀書來做例子。有許多人平時不努
- Dec 12 Sat 2009 20:15
克魯曼來台演講 心得
全球化的五大挑戰〈克魯曼先生提出〉:
1、一個地區的經濟衰退導致全球貿易受到衝擊
2、過度保護主義抬頭
3、凱因斯的“重商主義”受到考驗〈當經濟衰退時,無法使用貨幣政策〉
4、若採用財政擴張政策,使得赤字增加,政府將陷入兩難
5、匯率失衡
克魯曼在演說中表示:此次的衰退像是“迷失在森林之中”一般。一個地區的金融風暴竟然導致經濟衰退,其後遺症甚至更擴散到全世界 。
此次全世界金融體系的崩壞,由於槓桿過高、過度消費、及房價過高,導致泡沫規模過大。金融泡沫分解之後,幾乎全世界各地都已將利率降到接近於零,又容易產生陷入“ 流動性陷阱 ”的危機。尤其在失業問題方面,更因為歐美社會結構的不同,其影響使得歐美產生不同的財富效果。
- Dec 12 Sat 2009 08:21
因應 ~ 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要如何制定企業長期策略?
依照『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的看法,市場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供需的均衡,任何的經濟蕭條,經過一段時間後總會自動復甦,所以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機制。
1900年代初期,如果依照市場機制,在經濟蕭條時,工資應降低,以維持充分就業。但因人們不願被減薪,甚至要求基本工資,於是間接破壞了『市場的(工資)價格機制』導致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拖了10年,失業率不斷攀高。
並且,在大量生產之下,工廠有許多存貨,當經濟蕭條時,存貨賣不出去,工資降得再低,還是不需要工人。然而,如果大家不願接受減薪,又有許多存貨賣不出去,此時的重點便不在供給,而在於需求。不如現今的企業比較能夠變通,以『無薪假』取代失業,只是不需要來工作,當然也沒有薪水。
1930年代經濟蕭條時,當時凱因斯主張,應由政府擴大需求來帶領供給。當需求增加時,廠商就會投資生產,聘任更多勞工,增加人民的消費能力,形成正向循環。擴大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個:
1、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政策):經濟衰退時,大家愈不敢花錢,反而不利於經濟復甦。譬如台灣發放消費券,或者美國的失業救濟金,目的就在擴大消費需求。
2、擴大投資需求(貨幣政策):如果投資報酬率大過市場貨幣利率,人們就會投資,企業也會借錢投資。所以在經濟蕭條時,央行可以多印鈔票、或是降低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指銀行像央行借款時,必須支付給央行的利息),以較低的利息借錢給銀行或企業去投資,讓銀行降低放款利率,以刺激總投資量。
3、政府支出需求(財政政策):政府可經由擴大公共建設(如造橋鋪路等)來刺激需求,當政府支出增加,也帶動民間對勞動力的需求。
- Dec 11 Fri 2009 10:18
引進來 / 重組 / 走出去
『跟著中國的國家政策走,也是台商能賺到錢的關鍵。』
(過去) 中國經濟著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用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解決13億人口的就業問題。
未來,則引來技術提升中國服務業,即陳德銘口中的『調節構』。
所有企業家也沒想到,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也可以用上這一著。
過去中國經濟一窮二白,沒有可以用來發展的
資金(複製製造業的成功經驗),缺資金、缺技術,中國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高科技企業施行所得稅三免兩減半等政策)。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讓資金流入中國,FDI的資金就好像中國經濟的血液,資金來了、流動了,也就帶動了就業,也帶動了技術,中國人也就學會了製造,讓全世界的製造都變成中國人的生意經。
1、引進來 ─ 學習戰略投資者生意經
- Dec 11 Fri 2009 10:18
有關 11/16 ~ MOU 簽訂
『兩岸和平協議是個讓台灣落入圈套的假議題。因為台灣對中國並不構成武力威脅,若要談和平協議,中共要用撤飛彈來換,而台灣能換的無非是主權。』
『那只是戰術干擾,戰略上中國已經長驅直入 (指:設定政治議題的框架)』
陷入兩難的馬政府,一時改打美國牌。暗示:開放美國牛肉內臟進口,也有換取美台談判自由貿易的用意,但民眾的反應卻是不領情。
『唯一解套的辦法,就是善用台灣內部不同的聲音,讓北京感到兩權相害取其輕,台灣的多元社會,在野黨派應該成為兩岸互動的資產而非障礙。』
◎金融MOU兩岸=11月16日簽訂
→Taiwan buyout (收購台灣=直覺想法)
- Dec 11 Fri 2009 10:17
庫存消化 及 重建
◎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
勞動力增長1%,
生產力便須增長2~2.5%,
因此美國若沒有3%的GDP成長,就沒有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創造新增就業人口所需要的工作機會。
如今全球景氣回暖僅是庫存消化及重建所帶動的景氣回升,而不是真正的復甦。
尤其在金融海嘯期間,政府沒有把銀行收歸國有,因此無法促成銀行恢復放款。
如果美國政府當初擴大對銀行的影響力,讓銀行增加放款,經濟會變得更強健。
美國政府向銀行注資數千億美元以後,總統卻還得出面懇求這些銀行放款,而且還遭到拒絕。
- Dec 11 Fri 2009 10:09
只簽ECFA,就可以ㄌ嗎 ? ??
所謂的世界,以前對台灣而言,只有美國。但現在,台灣只知中國。
台灣如今的對外政策,好像只有ECFA沒有別的,所謂的對外關傒也只有一個兩岸關傒而已。如果台灣只有中國的話,香港,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
簽訂CEPA六年之後,香港的經濟最好,人民卻最窮。只簽ECFA,基本上是為了必須顧及到國內市場而仍然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消除出走大陸的障礙;但只簽ECFA,台灣將爆發企業出走潮。根據政府的說法,簽訂ECFA之後 (關稅減免、放寬投資、經濟合作、兩岸經貿制度化) 台灣GDP預估會增加1.7%,增加約34萬個就業機會,但同時也有8萬多人會失業。
『投資移轉』對台灣殺傷力更大。原因是,許多中小企業內外銷營收的比例是五五波,為避免因為關稅及其它限制而失去台灣的內銷市場,這些企業到目前為止都不敢移到大陸去。而ECFA一簽,大陸產品可以『免稅』回銷台灣,又免去與東協產品競爭的關稅劣勢,這些企業更將大量西進。機械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時,CEPA的確就像強心針一樣,讓香港經濟再次繁榮,成了熱錢追捧中國快速經濟成長的門戶。連台商都被這股龐大的入錢吸引,赴港上市。可惜,熱錢堆出來的香港經濟繁榮,卻沒有讓所有香港人生活變得更好,貧富差距仍然不斷擴大。根據聯合國日前公布的報告與香港自己的統計顯示,香港是亞洲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最高薪階層收入增加了20%;而貧窮率亦高達18%,是近十年來最高的一次。CEPA雖為香港帶來熱錢,但卻無法解決經濟的根本問題。
- Dec 11 Fri 2009 10:07
台幣不升,油價破 30 大關
由於美元貶值導致高油價噩夢再度上演,油價又破30元大關了。『央行為什麼不讓新台幣多升一點,進口油就可以少漲一點,』一位資深銀行人士如此抱怨。
試想:利率與匯率政策,如何影響你我的財富?
台灣長期以來用低利率,補貼出口產業;用低利率,慷存款人之慨,補貼產業,『這些政策正一點一滴侵蝕你我手中那白花花的新台幣。』若由數字來看,台灣外匯存底大幅累積,坐擁龐大資產,央行愈來愈大,台幣卻愈來愈小,愈來愈薄。『外匯存底增加這麼快,就是央行壓低新台幣匯率,保護出口的證據,』一位觀察央行多年的學者認為。(至去年底央行資產已經大到佔GDP的9成。)
台幣變薄,使得進口減少、投資不振。新台幣被刻意壓低,在很多方面都必須負擔較高的成本,包括:購買任何使用進口設備、原料、零組件所生產的任何商品,投資任何以外幣計價的基金或任何海外基金,都必須付出較高的成本。壓低新台幣匯率對台灣殺傷力更大的是阻礙產業升級。央行用貶值補貼出口,讓台灣經濟愈來愈依賴出口。而出口產業被保護,沒有辦法像當初台幣對美元從40元升值到25元一樣,逼迫產業升級。
為了壓低新台幣,央行必須印更多台幣買美元,同步造成新台幣游資泛濫。而反手,央行就不斷從市場收爛頭寸。但游資實在太多,又為了配合低匯率,央行也不敢收太多,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過去10年利率一蹶不振。於是存款戶、靠退休金過日子的老人,成了低匯率、低利率政策最大的受害者。(過去5年,有3年實質利率是負數。)另一方面,央行放任爛頭寸竄流,導致銀行業放款利差巨幅萎縮,資金流向房地產、股市,可能造成資產泡沫。『全世界央行都在引導利率下降,只有台灣央行在引導利差下降,』一位金控人士抱怨。連台灣銀行的利差也一度只有0.76個百分點。利差低,代表銀行能夠犯錯的空間變小,否則很容易虧損。所以銀行不敢把錢借給新創企業和新興產業。如果沒有新產業,台灣經濟就無法轉型,技術也無法升級,全民的就業機會自然也就不會增加,不論對產業、企業,或者對個人競爭力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 Dec 11 Fri 2009 10:06
東南亞 vs. 兩岸
1、繼越南的通貨膨漲率於去年升抵23%高點後,越南國家
銀行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升息(越南是亞洲第一個升息的國
家),以打擊通膨;並讓越南盾進一步貶值,估算越南的外匯
存底將從今年初的220億美元,滑落到165億美元。越南央
行總裁阮文裕表示,這個『及時且強勁的干預措施』,旨在
- Dec 11 Fri 2009 10:03
陸資將來台發行 TDR
1、由於兩岸簽署MOU的效應,因台灣存託憑證(TDR)亦在亞
洲市場獨領風騷,在陸資方面,天工國際(大陸高速鋼出口第一
大廠)打響第一砲,已對外宣布將來台發行TDR。而其他已在香
港上市的波司登(羽絨成衣商)、玖龍(廢紙回收再製企業)也都
有意願來台籌資。
- Dec 11 Fri 2009 10:02
促產條例年底將落日
自民國80年開始實施迄今的促產條例年底將落日
第1:政府推動的『經貿營運特區』確定喊卡,將改為推動
『經貿營運園區』。經貿營運特區政策延宕一年多 →
(1) 經濟部和財政部對租稅優惠的營所稅率應該『三免兩減半』,還
是單一稅率15%,相持不下;
(2) 經濟部和勞委會又為了外勞要不要和基本工資脫鉤,外勞聘僱比率要不要放寬至40%,
- Dec 11 Fri 2009 09:59
有關美國牛肉,牛體各部位ㄉ風險
『登台美國牛肉,最大的利益在於內臟等肉品在亞洲有更多空
間,而這些在美國卻沒有太大市場價值。』(根據美國肉品出口
協會副主席奇斯米勒)
而政府『百億分之一』的說法,是無法解決人民的恐懼(所有資
料都是美方提供,若資料不實,卻是台灣人民承受風險)。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