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後心得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企業人格診斷書的心得:

在企業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將企業人格化,企業很明顯地患了所謂的企業人格精神分裂症,由其中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在“政治全球化”尚未成熟的今天,尤其自一連串企業演變的過程中~更可以發現,現下企業的健全化似乎更顯得困難。

 

“企業人格診斷書”大致上的內容是:

一般企業都會陷入在永續經營的迷思裡,而一個企業究竟是怎樣成長過來的呢?所謂企業 ─ “Cooperation”,是由人為了獲利所組成的一個組織,它還需要一張特許執照,才能開始營運。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企業開始重視起“權力”與“ 限制 ”,經過演變,然後漸漸地有了“ 效忠”的概念。到了石化工業起飛之後,“ 汙染 ”嚴重地摧毀了環境,使企業變成了一部“毀滅性機器”。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形成,於是“ 社會責任 ”的概念應運而生,所謂社會責任乃是一種自發性的策略。時至今日,跨國企業形成,企業也學會了“ 操縱 ”消費者:創造需求、轉移注意力、虛構認同,延伸品牌、行使置入性行銷,從消費者身上獲取龐大的利益。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化的到來,一個企業的管理其實並不容易,它至少需要學習“ 認知管理 ”:從 Sell → 到統治 → 到 Rule,但可惜的是它總歸依然脫離不了利用人性的弱點:“ 貪婪 ”。

 

◎感謝洪笑長在幕後辛苦的策畫,才得以讓這場座談會得以圓滿舉行成功。

雖然昨天〈21日〉在中國時報也有一則相關的報導,但是我對於這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著眼、有一番不同的見解。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大企業在不擇手段獲取利益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罔顧道德,且一次比一次淪喪,甚至於已經淪喪到令人不可致信的地步。其所生產產品的“ 附加價值 ”〈效益〉更是驚人,譬如說:一件在美國買14美元的衣服,在原始產地勞工所拿到的工資其實只有0.74美元、大約是千分之三左右,其倍數果然高得嚇人。更無庸說所製造出來的“ 汙染 ”。面對這種現象,與會者建議不管是面對社會或者是個人,政府應該做的首先是落實我們的教育與充分執行知識的宣導 ─ 至少給我們完整的教育、也請給我們知的權利!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作者:林祖嘉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2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852485
  • 裝訂:平裝

 

 

書名:重回經濟高點

 

   2008年以來適逢國際油價大幅飆漲,同時國際原物料價格也全面走揚,再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同時出現,於是形成了所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在穩定股市方面,由於民間企業仍然需要利用股市進行融資,因此政府如能推出有效的措施來因應,一方面可以穩定民眾對股市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機會重建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

 

主權基金方面,由於金額龐大,應引進國外主權基金參與國內重大投資〈如國內外重大公共工程的開發〉。經建會與經濟部為吸引國外企業來台投資,擬設立“四海一空”〈台北、高雄、台中、基隆、與桃園航空貨運園區〉,以達到擴大吸引外資來台投資的目的。同時主要希望能吸引海運、倉儲物流、電子零件、與汽車零件等國外企業來台設廠。

 

在面對經濟結構轉型時,為什麼近年來台灣的所得分配會如此迅速的惡化呢?政府應該解決所得分配惡化與失業同時存在的問題。而台灣近年來單親家庭日益增加,這些家庭多半是單薪,一旦這些單親家庭的工作者失去工作,家庭經濟來源立即消失,也將使家庭經濟立刻陷入困境,許多社會問題也容易應運而生。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作者:施建生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1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2644
  • 裝訂:平裝

 

書名:費利曼

 

費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是一位猶太裔的美國人,亦出自於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體系,繼凱因斯學派之後的一種新發揮。並於1976年11月4日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獎講演的題目為:【通貨膨脹與失業】〈Inflation & Unemployment〉。

 

他的重大貢獻在於1930年代~現代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自由企業制度之存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其對於自由企業的篤信,以及其認為此種理念仍適用於為一個高度工業化、且富有組織性的社會作雄健的辯護,就使他成為美國與其他各國之企業界人士所最欽仰的經濟學家。

自194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早期,費利曼為國民經濟研究院撰寫了一本【消費函數的一種理論】,此書與【美國貨幣史】成為他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要依據。

對費利曼影響最大的四位教授分別為:范納、奈特、沙門斯、與閔滋。而奈特與范納兩人之所同的是~都繼續堅持【新古典價格】的主要信條。

他於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設立了一個“貨幣與銀行研究工作室”,且於1956年刊出初步的研究成果:【貨幣數量學說之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並自己為該書寫了一篇導論:【貨幣數量學說的重述】。

他指出:「【數量學說】自始就是一種對貨幣之需求的理論。它不是一種產量或者貨幣所得或者價格水準的理論。任何關於這些變數的說明,都需將數量學說與關於貨幣供給以及也許其他因素的特定情況相結合方有可能。」他強調貨幣的功能是在於它能對其持有者提供各種勞務,產生各種效用,使他們得到滿足。從這一觀點看來,我們就須將貨幣的持有者分為兩類:一類是終極財富持有者〈如個人與家庭〉,對他們而言,貨幣是一種資產,也是一種保有財富的方式。另一類是生產性企業,對它們而言,貨幣是一種生產性之勞務的資源,可以用來與其他生產性之勞務相結合,以製成各種產品,供生產性企業銷售。因此,對貨幣之需要的理論是資本理論中的一個特殊課題。〈摘自第九章〉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一課經濟學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第一本)  
         (經濟新潮,1946年出版)

作者:赫茲利特  (Henry Hazlitt)

   本書作者為『道地的自由學派』。本書其實只是利用『般性實利』,即基礎經濟學的供需原理、機會成本、比較利益等最基本的原理來破解迷思,對於政府的穩定物價、一切為出口、關稅保護、拯救產業、房租管制、最低工資、通貨膨脹、重消費輕儲蓄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政府管制政策予以拆解,指出謬誤。

   本書的焦點在評判『公共政策』或政府政策的影響,而公共政策的影響應是全面性且有長期性的。雖自1930年代末期,各國的經濟政策所著重的都是『短期』、『當下』或『立即』影響。

   當代自由經濟泰斗弗利曼(Milton Friedman)(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更稱讚本書是『經典之論:歷久彌新、一目瞭然、正確無誤。』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從A到A+

  • 作者:Jim Collins/著
  • 譯者:齊若蘭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47100
  • 裝訂:精裝

    企業和社會部門的共通點在於,卓越和優秀的分別;而從優秀到卓越之路,就是要共同擁抱「卓越的語言」。

 

   在企業界,金錢是「投入」〈追求卓越的資源〉及「產出」〈衡量卓越的標準〉的指標;但對社會組織而言,績效衡量標準必須和使命有關,我們能夠多有效地運用投入的資源來達成使命,並且產生深遠的影響?

 

   面對複雜的治理機制和分權架構,社會部門需要「第五級領導人」來完成使命。未來或許不再是社會部門向企業界取經,反而是企業界需要向社會部門求才,尋求卓越的領導人。

 

   由於金錢並不是吸引人才的單一因素;金錢是商品,人才則不是。企業可以用錢買到人才,但社會部門無法提供豐厚的報酬,甚至必須面對終身職人員或分文不取志工,因此首先必須把對的人放在重要位子上,組織才有可能達到卓越。         

 

  「從優秀到卓越」的重點在於刺蝟原則,而刺蝟原則的精髓在於明確釐清達到最佳長期績效的原則,然後對於不符合刺蝟原則的機會堅持紀律,勇於說「不」。藉著專注於刺蝟原則,你開始累積成果,並且利用這些成果所吸引的資源和人力來建立強大的組織,躍升到卓越的境界。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旭明會計師教您如何節稅致富(增訂版)

  • 作者:呂旭明
  • 出版社:哈佛人
  •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1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045263
  • 裝訂:平裝

 

 

   由於納稅事務複雜,納稅義務人往往對於「租稅規劃」〈Tax Planning〉中所謂「合法節稅」、「脫法避稅」、及「違法逃稅」認知不清。其中「贈與稅」,無論是由「一般贈與」轉為「視同贈與」避免罰款,或由動產轉為不動產,藉由公告現值優勢節稅。譬如:實務上很多的「田僑」辛苦一輩子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被徵收而取得補償費,為了省利息之所得稅,反倒被國稅局課徵上億贈與稅。

本書基本上有四大篇:(1)、贈與稅篇,(2)、遺產稅篇,(3)、綜合所得稅篇,(4)、財產稅篇。而每一單元則包括:實例背景、核定租稅、節稅規劃、法令解析、及結語所構成。另外像身後遺產稅的課稅問題、及財產稅的問題。遺產稅中,每年需繳遺產稅的案子,僅是遺產稅申報案之5%。每年繳了40%的所得稅,遺產還要再繳50%的遺產稅。財產稅屬於底冊稅捐,時間一到即發單開徵,係屬例行性之納稅動作。但有時該享有之減稅權利又是你所不能不知的。 

 

實例背景:

   施一得已年近古稀,唯一的兒子自從民國76年留學回國後即遲遲找不到適合對象,施君因租賃收入累積了近3000萬元定期存款,一直要兒子結婚才為其買個房子,直到民國92年兒子還是不結婚,但施老先生實在按捺不住了,故先以自己名義用3000萬元買了一棟房子。

   民國94年6月兒子終於找到一位才學相當的小姐,且於同年底結婚,施君乃履行先前之諾言,將此房子贈與兒子,並為國稅局辦理贈與稅申報。

施君雖不懂稅務之相關規定,但看在稅務專家之眼裡,再以不動產贈與,自然而然以房地公告現值認定課稅,大大降低課稅之價值。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  者 | 瓊安‧瑪格瑞塔
  南‧史東
譯  者 | 李田樹
專家推薦 | 司徒達賢
  吳思華
  柯承恩
  許士軍
  湯明哲
 
書名管理是什麼 
   每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有賴於一個和目的相配合的組織設計。管理最先,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價值創造」:一方面,為顧客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價值也是由顧客所界定的。管理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很簡單,就是創造股東價值最大化。

 

一個成功的組織背後,都有一個相當簡單的經營模式,一個經營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提出比現有經營模式更好的做法。經透過個案研究及簡短的故事,解釋:整個系統將如何運轉這一套模式,及這些公司的各個單位的重大決策、改革方案,如何形成一個具有一致性的整體。最後,決定經營模式成敗的因素,往往是人與組織在市場上表現出來的行為。

 

而每一個企業由策略所做的各種選擇,更能夠幫助企業創造優於競爭者的績效。尤其「成效」〈達到計畫目標〉不會自動產生,它大部分要靠基本的績效訓練,這些訓練是由過去數十年的實務經驗所累積出來的,這些訓練也奠基在幾個非常簡單的原則上〈譬如說:帕雷托定律 = Pareto's  Law〉。

 

管理的責任之一,就是要提供一個讓人們能夠自我管理的價值脈絡,讓個人能夠為自己的績效負起責任。身為社會公民的一份子,當我們測試管理在社會及公共部門能發揮怎樣的能耐時,必須先決定我們希望管理為我們創造什麼樣的價值。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  者 | 彼得‧杜拉克
譯  者 | 李田樹
專家推薦 | 《華爾街日報》
  《商業週刊》
  韓第(《大象與跳蚤》作者)
  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原書名:21世紀的管理挑戰                    (作者:彼得‧杜拉克)

   所謂的管理即企業管理,有一正確的組織形態,及有一正確的方法來管理人。企業是唯一的、正確的組織結構,管理組織裡各種屬於“人”和“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中的知識工作者不是部屬,是夥伴。管理是為了組織的成效而存在,管理的重心和責任─不論是內部或外部,是這個機構可以控制的,或完全超出它的控制範圍的。

 

這套“企業理論”〈Theory of the Business〉說明了“策略”可以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有沒有什麼假設,是組織〈商業性組織〉可以依循的呢?有沒有任何確定的事物呢?

 

在這裡它指出,管理最大的挑戰是使組織成為一個“變革”的領導者。變革和持續是同一件事的兩極,取得這個平衡會是明日管理關注的焦點。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作者是一位經濟史教授,本書並有中華經濟研究院吳惠林教授的推薦。基本上我覺得這是一本輕鬆的經濟書籍,可以用看故事的態度輕鬆的來讀它,就好像在看故事書一樣。

 

第一篇我要介紹的是:法老王的怪夢解析

   一位美國德州大學Austin分校的教授,寫了一篇很有趣的短文,用合理的工具〈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和簡明的邏輯來分析:《舊約‧創世紀》37至50節摘錄。數學模型: x=1.2-0.28-0.8(1- alfa) / (1+ delda) ,兩項變數:一是, 腐損率 alfa = 0~1,設定alfa=0.2 ;二是, 社會時間偏好率 delta = 0~1,設定delta=0.25,x=欠收率,1-x=收成率。於是埃及在7個荒年期的欠收率假設都同樣是0.65 〈埃及人可用的糧食是1/3+1/5=0.53〉,但是作者認為好像低估了欠收率。因為《創世紀》內說:「飢荒甚大,全地都絕了糧,甚至埃及地和迦南地的人因那飢荒的緣故都餓昏了。」假如欠收率x=0.84,就較符合餓昏了的記載。

 

第二篇我要介紹的是:經濟閉關自守能撐多久?

   美國於傑佛森總統時期所實施的禁運令(embargo)只維持了14個月。禁運期間〈1807年12月至1809年3月〉,因為禁運主要的損失來自於菸草、棉花兩項貨物,造成GNP大約5%的損失。其他還有幾個例子:(1) 明代被倭寇侵擾後,規定「片板不准下海」(2) 日本的鎖國政策〈1852~4,被美國 Matthew  Perry 將軍1794~1858 強迫開國之前〉 (3) 中國在毛澤東時鐵幕 (4) 金正日主政下的北韓,自我封閉、人民飢餓、領袖神格化的閉鎖狀態。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作者:林祖嘉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2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852485
  • 裝訂:平裝

 

 書名:重回經濟高點

 

   2008年以來適逢國際油價大幅飆漲,同時國際原物料價格也全面走揚,再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同時出現,於是形成了所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在穩定股市方面,由於民間企業仍然需要利用股市進行融資,因此政府如能推出有效的措施來因應,一方面可以穩定民眾對股市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機會重建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

 

主權基金方面,由於金額龐大,應引進國外主權基金參與國內重大投資〈如國內外重大公共工程的開發〉。經建會與經濟部為吸引國外企業來台投資,擬設立“四海一空”〈台北、高雄、台中、基隆、與桃園航空貨運園區〉,以達到擴大吸引外資來台投資的目的。同時主要希望能吸引海運、倉儲物流、電子零件、與汽車零件等國外企業來台設廠。

 

在面對經濟結構轉型時,為什麼近年來台灣的所得分配會如此迅速的惡化呢?政府應該解決所得分配惡化與失業同時存在的問題。而台灣近年來單親家庭日益增加,這些家庭多半是單薪,一旦這些單親家庭的工作者失去工作,家庭經濟來源立即消失,也將使家庭經濟立刻陷入困境,許多社會問題也容易應運而生。

 

在兩岸經貿上,台灣現今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占台灣對外出口總額已接近四成。不論如何,都應該以解決兩岸經貿問題為第一要務。最基本的,是兩岸經貿關傒的正常化,其中包括:直航、貨幣清算、與租稅協定。而這些要件只是讓兩岸的市場經濟正常運作而已。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新成功法則,條條大路從Google出發!
為什麼讓使用者免費,公司反而賺大錢?
為什麼擁有人脈、產品、專利不一定成功,開放才是王道?
為什麼給顧客控制權比砸大錢行銷更管用?
為什麼不花錢也能擁有創新的產品?

  Google法則已徹底改變企業的本質,光靠舊管理無法讓你安度大環境的挑戰,學Google的思考模式,像Google一樣成功,在對手取代你之前。

  Google給企業的創新課

  經濟不確定的年代,企業優勝劣敗的規則在改變,如何才能成為掌握新規則的未來贏家?Google提供了關鍵解答!

  Google的創新法則教了我們許多事:給顧客控制權,讓顧客提供你資訊、指引你營運方向,新的顧客關係已經形成;創造開放式平台,有趣的顧客會帶來更多有趣的顧客,行銷要進化,先懂說真話,成長靠朋友不靠廣告,這些新行銷策略你非懂不可;善用社群力量,從中找出有用的小眾資訊,眾多小眾加總就成大眾,新的商業人脈經營法讓關係更透明、穩固;成立線上實驗室,新的商業流程不花錢也能創新,你要懂得擁抱禮物經濟;沒有比免費更具吸引力了,誰能想出不收錢又能賺大錢的新商業模式,就能成為新時代贏家……。創新典範Google的關鍵智慧,教大家開啟眾多新機會。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魯曼談未來經濟

The great unraveling : losing our way in the new century

 

讀書報告:克魯曼談未來經濟

 

克魯曼出生於1953年,24歲就拿到MIT的博士學位。短短幾年,就因學術上的優異表現,升為正教授。還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獲得克拉克獎章的第五人,這是只頒給美國40歲以下優秀經濟學者最崇高的獎項。1994年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時,正確預言亞洲繁榮是假象,隨後因亞洲金融危機而聲名大噪。並於2008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書以冷靜的眼光、犀利的筆鋒、診斷經濟起伏的脈搏、褒貶是非,從美國股市泡沫的緣起與幻滅開始,進而討論後續發展。

 

1996年起,美國的股票市場經歷了長達5年的非理性繁榮。他嚴詞譴責美國在聯邦預算與社會安全制度上,為了欺騙民眾而玩弄的數字遊戲〈他謔稱為:fuzzy math〉〈法令的縱容,包庇了不合理的企業分紅制度〉。他毫不留情的認為小布希政府,利用911恐怖攻擊後的環境與民氣,一方面將之轉化為自己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則趁機實行有利大企業與富有階級的政策,却從許多美國人長久追求的價值上退卻。除了美國的起伏以外,他並以世貿組織的廣告標題:“全球單一化”,提供更寬廣的觀照。這種似是而非的想法,大致上沒有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每個經濟發展的成功範例,都透過全球化;但太上政府強迫各國屈服於跨國企業的旨意,它摧毀了地方文化,破壞了環境,恣意粗暴地對待民主體制,強迫政府廢除與其邪惡目的抵觸的法令。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人格診斷書的觀後感

在企業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將企業人格化,企業很明顯地患了所謂的企業人格精神分裂症,由其中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在“政治全球化”尚未成熟的今天,尤其自一連串企業演變的過程中~更可以發現,現下企業的健全化似乎更顯得困難。

 

“企業人格診斷書”大致上的內容是:

一般企業都會陷入在永續經營的迷思裡,而一個企業究竟是怎樣成長過來的呢?所謂企業 ─ “Cooperation”,是由人為了獲利所組成的一個組織,它還需要一張特許執照,才能開始營運。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企業開始重視起“權力”與“ 限制 ”,經過演變,然後漸漸地有了“ 效忠”的概念。到了石化工業起飛之後,“ 汙染 ”嚴重地摧毀了環境,使企業變成了一部“毀滅性機器”。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形成,於是“ 社會責任 ”的概念應運而生,所謂社會責任乃是一種自發性的策略。時至今日,跨國企業形成,企業也學會了“ 操縱 ”消費者:創造需求、轉移注意力、虛構認同,延伸品牌、行使置入性行銷,從消費者身上獲取龐大的利益。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化的到來,一個企業的管理其實並不容易,它至少需要學習“ 認知管理 ”:從 Sell → 到統治 → 到 Rule,但可惜的是它總歸依然脫離不了利用人性的弱點:“ 貪婪 ”。

 

感謝洪友崙先生在幕後辛苦策畫,才得以讓這場座談會得以圓滿舉行成功。雖然昨天〈21日〉在中國時報也有一則相關的報導,但是我對於這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著眼、有一番不同的見解。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大企業在不擇手段獲取利益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罔顧道德,且一次比一次淪喪,甚至於已經淪喪到令人不可致信的地步。其所生產產品的“ 附加價值 ”〈效益〉更是驚人,譬如說:一件在美國買14美元的衣服,在原始產地勞工所拿到的工資其實只有0.74美元、大約是千分之三左右,其倍數果然高得嚇人。更無庸說所製造出來的“ 汙染 ”。面對這種現象,與會者建議不管是面對社會或者是個人,政府應該做的首先是落實我們的教育與充分執行知識的宣導 ─ 至少給我們完整的教育、也請給我們知的權利!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談到金融海嘯,明智的人不會認為經濟焦慮的年代已經結束。不管面對什麼問題,我們應該去了解的重點是,這場災難如何發生?受害者如何東山再起,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防範,避免災難再次發生。

 

國際金融制度與規範,長期以來由歐美先進國家主導。諷刺的是,此次金融風暴的主要導因之一,却是源於歐美各國疏於將活動隱密,規模龐大的非存款金融體系〈書中稱之為平行或影子銀行體系,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安排etc.〉納入整理。在基本面,美國有銀行管制的鬆動,促成了房貸過度寬鬆,房價泡沫因而吹起。在金融制度方面,華爾街創造了一大堆外人難以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助長了美國泡沫的國際擴散。還要加上資訊時代的衝擊與全球化的擴散效果。而在1990年代的經濟危機,最奇特的層面之一是對沖基金的搶眼角色。這些投資機構,有能力暫時控制遠高於本身財富的資產,而且不論成敗,無疑已經撼動全球市場,至少在幾件個案中,邪惡的投機客再現蹤影。

 

在全球化之下,各國之間透過貿易、投資與資金往來已形成休戚與共的緊密關傒。此書先後談論了幾個金融危機與經濟改革簡史,包括:1994年至1995的墨西哥與阿根廷金融危機,1990年代長期陷入流動性陷阱,失落了十年的日本,以及19971998年間的亞洲金融風暴。

 

而在2009年的今天,凱因斯學派的克魯曼更證明他是對的。凱因斯主張以擴張公共支出的方式,去拉起民間需求喚起民間信心帶起彷徨膽怯的民間投資者。即克魯曼認真鼓吹的凱因斯乘數論:“ 政府支出可帶動國民生產毛額倍數成”。我們顯然必須重新學習祖父輩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學到的教訓:“無論是在好的方面,或在壞的方面,觀念遲早總比既得利益更加危險。”〈凱因斯的巨著:就業、利息與貨幣一般理論〉。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今世界經濟面臨兩大衝擊波的強烈威脅——其一為美國次貸危機,其二是全球化的浪潮。
   次貸問題所衍生的種種金融亂象,不但重創美國經濟,更擴大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導致銀行破產、百業蕭條,甚至連冰島都走向悲慘的破產之路。然而,此次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崩壞與重建,也預示世界各國權力結構之重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要如何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中維持競爭優勢,穩住原有制高點或趁勢而起,都將是艱難的考驗。
   辜朝明以日本因應18年前經濟泡沫破滅的經驗為核心,針對兩大衝擊波提出因應之道。特別是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此一傳統經濟學所缺乏的新思維──今日的不景氣並不純然是景氣循環的一環,而是民間競相減債所引發的衰退。要如何因應美國房市泡沫破滅所造就的全球蕭條危機?辜朝明在本書中將揭示解除金融風暴的全新有力觀點,使讀者能真正理解危機背後的真相。
此外,一直以來其勢未歇的全球化浪潮,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必定持續衝擊並左右人類的命運。全球化勝負立判之特性,致使能攀上全球化浪潮者,往往一夜致富成名;延伸至國際間,便形成強國益強、弱國恆弱的趨勢,近年來中國的崛起顯然正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產物。
   世界各國如今正處於繁榮與蕭條的臨界點,台灣又該如何在面對金融風暴與全球化衝擊的同時,也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能否將此兩大衝擊波所造就的嚴峻形勢化為助力,將是通往富裕與繁榮的唯一關鍵!

 

    由於房市泡沫破滅,葛林斯班所造成的房市泡沫“怪獸”,使得美國次貸危機竟演變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若放任美元貶值,美元基軸体至不保,〈美〉應該如何因應美元危機?

 

相對的日本─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最後階段,內需疲軟、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已經反映出來,究竟要如何面對正在威脅日本的全球化大浪。

 

因為錢不流動,經濟血脈勢必中斷。交易對手風險〈Conterparty Risk〉造成銀行間市場的凍結。如果做到對實體經濟使用公共投資,對金融危機運用資本投入,兩者並行,美國應該可以克服這一波次貸危機〈辜朝明〉。次貸問題的發展過程,網路科技泡沫破滅,於是企業的資產與債務不能相抵,出現負資產情況。美國那斯達克市場急速暴跌四分之一。政府赤字大幅擴張,葛林斯班的第1個對策─調降利率,製造了“房市泡沫”。葛林斯班的基本構思是:這段期間只要減稅和房市泡沫經濟能夠支撐住國內生產毛額,企業就還是能賺到收益以返還債務。到了2003年末,已經可以說:“美國企業資產負債表完全修復了”。但是,誤算發生了。衍生出一種現象─“拒絕借錢症”。這可關傒到葛林斯班的“大失敗”。從2004年到2005年約1兆美元的資金投入了這個次級房貸市場。要解決信貸萎縮除了投入資本別無他法,善用日本以公共資金注資銀行的寶貴經驗。〈辜朝明〉的理由是:如果有附帶條件,銀行肯定不會同意政府注資,信貸萎縮的情況也將繼續下去。在墨西哥“Tesohono危機”中,充分顯現出證券化商品的問題。前美國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大力訴求景氣對策─特別是其中的財政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因為單單靠金融政策就能畢其功的期待是不合理的,而且“過度依賴金融政策之下,極端的低利率將引發美元急貶的恐慌”。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司治理大未來

公司治理大未來

 

作者:夏藍博士
編/譯者:趙建智
出版社:梅霖文化
出版日:2005/12/05
ISBN:9868164133
語言:中文 規格:中文平裝

 

剪報 

工商時報   2009. 8. 5 

◎結合董事會與經營團隊的價值創造,建構公司績效成長的競爭利基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確定的世界 

 

內容簡介

  華爾街到華盛頓 魯賓的經濟主張 。財經政策穩健,重視金融紀律,

強調信心對市場的影響,擅長國際合作以解決日趨複雜的經濟問題,

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秉持的經濟主張,不但協助柯林頓政府解決赤字問

題、平衡預算,更創造了美國史上最長的經濟成長期。在這充滿不確定

性的世界,我們將無法自外於重大變遷與議題的核心。關於金融危機

成因、九一一攻擊後經濟情勢、小布希執政後的經濟政策、當前市場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