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精粹:

◎隨著各類型企業爭相走向全球化,大家很容易就忽視了,許多公司採行的全球化策略並不成功。有些企業誤判形勢,結果公司建立的跨國網絡遭對手或行動派股東拆解,建立這個網絡的經營團隊也被解聘。

◎在展開全球化行動前,高階經理人必須進行簡單而嚴個的自我評估,來衡量成功的可能性。

◎只要花一點時間作評估,高階經理人就能確保自己採取有利的全球化策略,避免公司受傷害。

 

觀念應用:

◎全球化自我評估

面對日益升高的全球化壓力,許多企業相繼採取注定失敗的全球化策略。若不想讓公司重蹈覆轍,不妨針對公司提出的全球化方案,進行下列三項評估:

◎可能獲得哪些利益?

1、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會在何時、何地,反映在我們的財務報表上?

2、各項利益可望創造哪些經濟價值?

3、我們對各項利益的了解,有多麼仔細透徹?

4、有什麼具體證據顯示,其他與我們情況類似的公司,已經獲得了這些利益?

◎是否擁有必備的管理技能?

1、要獲得這些利益,需要哪些技能?

2、是否有明確的紀錄證明,我們過去曾經運用過這些技能?

3、我們是否知道如何進一步發展這些技能?

◎成本是否大於利益?

1、公司在時間管理和商務流程方面,要投入多少成本,才能實現全球化策略的利益?

2、公司不同事業單位內持懷疑態度的人,會對全球化的成本,以及全球化對各地營運成績的潛在影響,提出什麼意見?

3、我們打算為全球化策略投入的所有資源,有哪些收效最佳的其他用途?

範例:如果荷蘭銀行在擴展到國際之前,也作過這類自我評估,就能避免失敗。表面上,荷蘭銀行的全球化策略取得某些好處,但其實是很有疑問的。比方說,荷蘭銀行力圖建立義大利與巴西等國的地區零售市場主導地位,卻因對手展開合併行動而遭封殺。荷蘭銀行似乎也缺乏建立共同資訊系統與管理流程的意願與技能,以致無法在跨國市場中達到規模經濟。雖然荷蘭銀行的國際行動,在各國創造的價值可能高於遭損害的價值,但這個思慮不周的策略,終於導致銀行分崩離析。

 

心得

在各種大家廣為接受的假設中,最近的一個觀念,就是企業必須全球化。這些假設可能破壞許多公司,甚至整個產業的理性行為。

從這些假設衍生的管理趨勢(也可稱為管理風潮)可能招來危險,因為這些趨勢往往會造成觀念混淆,例如,形容某個趨勢的名稱,可能被引申出別的含意,與原意差了很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意思,與企業改組差不多;『相關多角化經營』(related diversification),現在被用來解釋某些行業(例如,傳播媒體和金融服務)的收購行為。這些管理名詞的用途太廣,幾乎變得毫無意義。更麻煩的是,許多企業不經思考,便草率加入同儕的行列,擁抱這些管理風潮,因此,可能會影響領導人的判斷力,在遇到特殊情況時,不知道哪些事情值得或可以完成。.....

我們擔心的另外一點是,行動派股東和私募股權公司在處理本身的投資組合時,可能也會重蹈覆轍,採取有問題的全球化策略。其中一些大規模的私募股權公司持有的投資組合非常多元,業務種類和海外據點的多種程度,遠大於30年前的大型企業集團,而那些大型企業集團後來陸續遭到分割與出售。如果你在商場上,看到許多公司因全球化策略失敗而積弱不振,最後被分拆,你一定會納悶:今日的掠奪者,是否將成為明日的獵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又諭 的頭像
    又諭

    又諭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