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要如何制定企業長期策略?

 

   依照『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的看法,市場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供需的均衡,任何的經濟蕭條,經過一段時間後總會自動復甦,所以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機制。

1900年代初期,如果依照市場機制,在經濟蕭條時,工資應降低,以維持充分就業。但因人們不願被減薪,甚至要求基本工資,於是間接破壞了『市場的(工資)價格機制』導致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拖了10年,失業率不斷攀高。

並且,在大量生產之下,工廠有許多存貨,當經濟蕭條時,存貨賣不出去,工資降得再低,還是不需要工人。然而,如果大家不願接受減薪,又有許多存貨賣不出去,此時的重點便不在供給,而在於需求。不如現今的企業比較能夠變通,以『無薪假』取代失業,只是不需要來工作,當然也沒有薪水。 

 

   1930年代經濟蕭條時,當時凱因斯主張,應由政府擴大需求來帶領供給。當需求增加時,廠商就會投資生產,聘任更多勞工,增加人民的消費能力,形成正向循環。擴大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個:

1、擴大消費需求(消費政策):經濟衰退時,大家愈不敢花錢,反而不利於經濟復甦。譬如台灣發放消費券,或者美國的失業救濟金,目的就在擴大消費需求。

2、擴大投資需求(貨幣政策):如果投資報酬率大過市場貨幣利率,人們就會投資,企業也會借錢投資。所以在經濟蕭條時,央行可以多印鈔票、或是降低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指銀行像央行借款時,必須支付給央行的利息),以較低的利息借錢給銀行或企業去投資,讓銀行降低放款利率,以刺激總投資量。

3、政府支出需求(財政政策):政府可經由擴大公共建設(如造橋鋪路等)來刺激需求,當政府支出增加,也帶動民間對勞動力的需求。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於1933年上任時,即是採納凱因斯的建議,由政府擴大支出來干預經濟。當時約翰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主張促進就業與復甦經濟的辦法,目的便在於刺激需求,以消耗過多的存貨,並增加就業機會。但此次因古典經濟學派的假說失靈,所以需要新的經濟理論,來解釋新的經濟世界。

但是,政府是由人所組成的,是人民的代理人,若依『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你相信政府不是自私的嗎?你相信政府干預經濟的動機嗎?許多的公共投資,是為了交換選票、還是刺激經濟?因為政府是由政治人物所組成,很可能因為選票與自身的政治前途,做出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所以需要用制度來規範他們。許多時候,理論不只是真理,更是執行者用來說服大家接受其政策的工具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又諭 的頭像
    又諭

    又諭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