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決策』的累積;但就算每天都要做許多決定,你可曾想過,自己從面臨抉擇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展開行動、得出成果,究竟經歷了什麼?思考不是資訊的堆積,而是一種『認知』與『判斷』的過程,要提高決策品質,就必須讓過程中所有面向都被認知,所有細節都被取捨判斷,也就是說,要做好決策,你需要一套流程幫助自己檢視問題、確保品質。

 

   即使決策的核心是藝術,決策的基礎依然是科學。唯有先用科學工具,練習建構個人決策的架構與思考邏輯,做出來的決策才有基的品質可言,也才有藝術發揮的餘地。不然連基礎都沒有,也就不用奢求會有好的決策品質了。

所以可說,組織管理的所有事務,都是『決策』與『執行』兩件事不斷在循環回饋而已,當決策者懂得分辨重點,抓住關鍵,就可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不管是領導學大師華倫‧班明斯(Warren Bennis)劃分的『決斷程序』(準備、決斷、執行);或者是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界定『決策6步驟』:1、確定問題類型;2、定義問題;3、針對問題,界定解決方案的範圍;4、採取正確而非可接受的決策;5、將行動納入決策之中,以便執行;6、根據事件進展,檢視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基本上整理出以下5大思考課題:

第1點、界定問題

在定義問題時,最危險的不是做出錯誤定義,而是提出似是而非、又不完整的定義。必須先區分出問題涉及的是整體或個別層面,再透過諸如:「出了什麼事?」、「重點在哪裡?」、「關鍵是什麼?」等問題追根究柢,才能有效地界定問題。

◎SWOT分析:理解環境態勢

◎七何分析:讓思考更周延

◎魚骨圖:拆解問題成因

◎艾森豪原則:區分輕重緩急

◎80/20法則:找出關鍵因素

◎OODA循環:取得相對優勢

◎KT思考法:理性拆解問題

 

第2點、設定目標

所謂目標,就是『針對決策所須完成的事項,或所欲追求的價值,定義出清楚的範圍』。而將『設定目標』,視為決策有效的目標應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可以明確預測結果」;二是「可以發揮『導向』的作用」。但一般人在做決策時,卻經常犯以下兩個思維模式上的錯誤,導致目標失焦:

1、思維策略(抓到籃裡就是菜)

這種隨便抓到一個「應該可以」的做法,就一股腦地投入的做法,通常沒能仔細分析該項建議是否真能達成預測結果,因而很有可能忽略其他更好的機會。

2、問題策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不但沒有檢視是否只觀察到問題的表象,也沒有思考解決方案是否真能完整解決問題。

◎價值聚焦思考:確認決策方向

◎價值鏈分析:研判優勢來源

 

第3點、擬定對策

有40%得決策者,在背負著速戰速決的壓力之際,會採用『機會主義』做法,放棄進一步研究,而直接接受最先得到的提案;即用最快速的速度,找出所有可能性。但選擇愈多元,成本愈高。

原因(1)、要找出一個『包含多個最佳方案的選項組合』,並非易事。不是選項太少,就是得面臨在「一堆爛蘋果」裡面,挑出「比較不爛的蘋果」的窘境。

原因(2)、在多個選項當中做抉擇時,決策者必須付出成本;而且當選項愈多,成本就愈高,亦即『機會成本』的概念。因為這些物質面或情感面的成本,很多時候其實是浪費在一些毫無助益的提案上。

◎奧斯本檢核表:找出隱藏的可能

◎六項思考帽:從不同角度發想

◎CAF思考法:不遺漏重要關鍵

◎風險分析:可能發生的失敗

 

第4點、選擇方案

篩檢出最符合效益,又能達成目標的選項:

1、期待成果:評估『選定方案能否達成我要的目的』;

2、可能投入得經營資源:檢視手上的資源,確認『選定方案是否確實可行』。

在決策過程中,受決策影響的人,應為首要考量。決策者務必要準確評價所有『決策受益人』和『決策利害關傒人』的價值觀。

◎等值抵換法:在蘋果和大象之間取捨

◎決策樹:計算機率與期望值

◎PMI法:正面、負面、有趣面

◎權重決策矩陣:善用加權計分

 

第5點、執行

執行及落實解決方案的這道過程,如果說『確認問題』是決策制定中最困難的步驟,那麼將決策化為有效的行動,就是最耗時的步驟。

在執行階段,必須確保所有人都能『按步就班地執行特定行動』,否則決策只是立意良好的想法,而不會有任何效果。

◎人格測驗:委派正確人選

◎倒推法:估計所需資源

◎甘特圖:掌握時間進程

◎關鍵路徑法:監控作業進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又諭 的頭像
    又諭

    又諭

    又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